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09-29 09:06:12
摘要:
2020/9/21 Monday
渐进就是守旧。所以经营理念创新,就是要反渐进,必须一步到位。——张瑞敏
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光动力治疗
日前,南京工业大学董晓臣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鹏教授团队结合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对具有TME调节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在PDT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压力抑制非辐射复合,提升一维金属卤化物量子效率至90%
最近,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吕旭杰研究员、杨文革研究员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Ma Biwu教授等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研究发现,压力可以有效调控一维金属卤化物的STE能级实现非辐射复合的抑制,从而大幅提升其荧光量子效率。
刚性-柔性混合相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多种药物的可控释放
由于界面能垒的存在,将不同拓扑结构的晶体杂化到同一颗粒中是非常困难的。近日,武汉大学的张先正教授课题组,构建了一类同时含有柔性结构和刚性结构的多组分MOFs,并利用其两套不同孔道结构,实现了多种药物的可控释放。
基于相变离子凝胶的柔性可拉伸“离子开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朱世平和张祺团队提出了“相变离子凝胶”的概念,以实现柔性可拉伸离子器件的导体-绝缘体转变。
直接通过化学吸附井和物理吸附井进行微观吸附
近日,德国哥廷根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Alec M. Wodtke教授团队揭示了定量的能量格局以及分子在原型系统中与表面平衡的微观途径:CO在Au(111)上的吸附。
石墨烯量子点诱导厘米级单层有机晶体液面生长
苏州大学揭建胜教授团队首次采用石墨烯量子点诱导有机分子自组装的方法实现了厘米级、高结晶质量的单层有机晶体的可控制备。
建筑节能黑科技——制冷功能涂料
近日,中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张卫东和香港理工大学的Dangyuan Lei和Jian-Guo Dai等人报道了一种结合粒子散射、太阳激发荧光和中红外宽频辐射对具有特殊自适应SDRC效应的传统建筑涂层材料进行改进的通用方法。
大规模制备高性能的生物相容光纤的新方法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课题组进一步开发了可用于制备多种皮芯结构水凝胶光纤的集成式光引发动态湿法纺丝工艺。该工艺可为多种水凝胶皮芯纤维体系提供对纤维直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的精确控制。
肿瘤微环境触发的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间的离子交换用于肿瘤的多模式成像与协同治疗
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课题组利用肿瘤微酸环境触发纳米诊疗制剂前体(PBAM)内部的离子交换,实现了在肿瘤组织原位合成纳米诊疗制剂(NTAs),从而增加NTAs的肿瘤特异性。
DNA双链断裂修复过程中,ATM激酶调控转录抑制和DNA修复有序进行的分子机制
最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课题组与尹东研究员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激酶ATM通过直接结合并磷酸化PBAF复合物亚基BRD7,促进DSBs处转录活性的停滞以及进一步增强DNA修复效应蛋白的募集,从而维持基因组-表观组的完整性。
王嘉/李凯/董瑞合作首次解析神经母细胞瘤单细胞图谱
18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李凯、董瑞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王嘉团队在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解析了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单细胞图谱,为人们深入了解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波团队发现并解析非经典基底神经节环路
近日,冷泉港实验室李波课题组在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这项研究通过在体钙成像、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操控等手段研究了位于纹状小体的两个不同亚群的直接通路神经元,发现它们在强化学习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而不是经典理论认为的直接通路神经元仅仅介导奖赏学习。
比血细胞还小:科学家打造出全球最小超音波探测器
据外媒报道,德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有史以来最小的超声波探测器,它不仅比血细胞还小,而且还为超分辨率成像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科学家利用多孔硅酮打造出能呼吸的可穿戴生物传感器
据外媒报道,可以戴在皮肤上的生物传感器有望带来一些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因为它有可能以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监测佩戴者的日常健康乃至血糖或压力水平等情况。来自宾汉姆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使这种设备佩戴起来更舒适并产生更加清晰的信号,另外,它还采用了一种新型多孔硅酮,这种硅酮可以蒸发汗液。
苏州纳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统的柔性人工突触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珽研究团队从信息感知-信号传递-信息处理角度出发,对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统的柔性人工突触器件进行深入探索。
空间中心在全球闪电活动对短时宇宙线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赤团队的博士生吴琼和研究员李晖,利用国际GLE数据库所提供的GLE事件列表和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所观测的地面闪电数据,研究了全球闪电活动对于宇宙线短时变化的响应规律。
汇众人智慧 聚多方之力
解技术难题 承技术转移
有您感兴趣的技术成果,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期待与您共同促进技术转移事业的大发展!
下期我们不见不散~
联系电话:0551-65542448/65532720
邮箱:ahzhongzhi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