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早班车 | 听,来自技术前沿的声音--众智网「安徽三祥」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09-29 09:42:07
摘要:
2020/9/28 Monday
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ǘ够?/span>
穿透3厘米!AIE近红外化学发光材料用于深部组织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罗亮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近红外化学发光材料TBL,其近红外化学发光可以穿透3厘米厚度的生物组织,并且能够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
多层级M13噬菌体气凝胶—吸声性能和力学性能提升
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罗剑和合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利用M13噬菌体组装气凝胶,基于多层级纳米结构以及局部压电特性增强其低频吸声能力,并引入硬质支架能够提高整体力学性能。
低分辨率三维电子衍射解析COF晶体结构
上海科技大学马延航教授、章跃标教授和Kenneth D. M. Harris特聘教授合作的研究团队提出了解析COFs晶体结构的新方法,首次使用分辨率仅为3.78 ?的三维电子衍射数据成功实现了COF-300的精确结构解析。
基于智能地毯的地板监控系统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李正国(Chengkuo Lee)教授团队通过整合丝网印刷技术、摩擦电传感技术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分析,成功实现了一个智能地板监控系统。
钯催化烯烃的不对称叠氮化反应
上海有机所的刘国生研究员及其团队报道了钯催化的非活性烯烃分子内不对称胺叠氮化反应,以优秀的产率和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得到3位叠氮取代的哌啶类化合物。
一招搞定多种单原子的制备,特异性位点欠电位沉积金属单原子催化剂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夏兴华团队提出在二维材料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特异性位点上欠电位沉积金属单原子的新方法。
铁催化区域选择性可调的炔烃硅氢化反应
南开大学朱守非课题组首次将2,9-二芳基取代的邻菲罗啉配体用于过渡金属催化的反应,发现该类配体和铁的络合物能够高效催化多种烯烃硅氢化、脂肪端炔的二次硅氢化等反应,表现出和已有铁催化剂截然不同的反应性和选择性。
调控金纳米点位置促进光催化制氢
西安交通大学石建稳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影响因子:16.683)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Au@UiOS@ZIS,其中Au纳米点被锚定在巯基修饰的UiO66(缩写为UiOS)金属有机骨架的孔中,而硫铟锌(ZnIn2S4,缩写为ZIS)纳米片被包裹在巯基UiO66的外面。
上海药物所等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转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结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与美国温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课题组、Karsten Melcher课题组合作,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转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结构,阐述了DNMT3A2/DNMT3B3与核小体的结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模型。
力学所在青光眼致病机理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生物及仿生材料力学”课题组研究员宋凡等围绕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机制,通过建立筛板力学模型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RNA纳米颗粒的橡胶和变形虫特性
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郭培宣(Peixuan Guo)教授领导的团队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RNA纳米颗粒所具有的弹性和橡胶性质,可以解释这些RNA纳米颗粒为何具有高效的肿瘤靶向性以及为何在动物研究中几乎检测不到毒性。
螯合交联制备生物可降解弹性体
美国康奈尔大学王亚冬教授团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配位键类型、配体类型、聚合物主链和金属离子种类,通过将高度通用的、弱于共价键但强于弱键键合作用的螯合键引入到弹性体中,通过调控不同种类金属离子与配体螯合,开发了不同机械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弹性体。
上海光机所量子点单模激光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微结构光物理研究团队首次实现新型钙钛矿量子点/微腔复合结构,实现整个可见光波段内连续可调的高品质单模激光输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化学期刊-C》(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上。
深圳先进院等研发出一种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可编程策略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纳系统与仿生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昊团队提出了一种对于纳米摩擦发电机器件进行可编程操作的策略,实现了不依赖于摩擦界面材料的改进,单纯通过设定的操作程序实现电荷在器件内循环累积实现超高电压输出。
喷涂组装策略制备高性能银纳米线透明导电网络
南洋理工大学的Pooi See Lee课题组在室温下通过一步喷涂-组装法,实现了含有结与丰富开放区域的银纳米线-束网络(AgNW-bundle mesh,AgBM)的制备,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
石墨烯纳米带再登《Science》!剑指石墨烯电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Michael F. Crommie、Steven G. Louie和化学系教授Felix R. Fischer等人通过将零能量模态的对称超晶格嵌入半导体GNR,演示了一种使用原子级精确的自下而上的合成手段来设计和制备金属GNR的通用策略。
汇众人智慧 聚多方之力
解技术难题 承技术转移
有您感兴趣的技术成果,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期待与您共同促进技术转移事业的大发展!
下期我们不见不散~
联系电话:0551-65542448/65532720
邮箱:ahzhongzhi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