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杰:恒星的运动轨道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11-03 10:43:58
摘要:
一般认为恒星是绕星系中心运转的,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准确。
星系旋臂中的恒星,首先是绕旋臂中恒星团的中心运转,然后再绕星系中心运转。每个恒星,都有自己绕恒星团中心运转的运动轨道。星系的旋臂则由一个个恒星团组成。一个恒星团占据星系旋臂的一节。
有证据吗?有!那就是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我通过综合分析得到的如下的结论。
1、早在1859年,赫尔曼.科博尔德(hermann kobold,1858-1942)在分析1000个暗星样本时就提出,恒星是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包含着系统因素。1904年,雅各布斯.卡普坦对24个区,2400颗恒星进行观测研究,证实了科博尔德的结论,发现恒星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1908年,爱丁顿观测也证实了这个结果,他认为存在两股相互贯穿的恒星流。鉴于当时的观测技术,显然是对太阳所在的恒星团的观测,即太阳所在的银河系猎户旋臂的一个恒星团。
2、《星系与星际边缘》(美 威廉·H.沃勒 保罗·W.霍奇著 师且兴译)一书有几个数据值得我们注意。该书写道“太阳的本动引导它轻微地偏离银河的平面23°。随着它绕银河系旋转,太阳相继地出现在银河系中心平面的上面和下面——就象是在海中1000亿只闪着光的海豚中十分兴奋的一只。从太阳附近的星系盆所估计的密度,我们可以导出抵抗垂直运动的回复力,进而得到垂直运动的周期。这一跳跃的周期为6200万年——这与地球上两次物种灭绝时间的平均间隔的两倍相当接近”。“太阳的本动也引导着它向银河中心运动(34°),一般认为,这一非圆周运动是指向或远离银河中心振荡运动的一部分。与垂直运动相比,径向运动更为缓慢。一个周期耗时约1.69亿年(其轨道周期的2/3)。从银河系上面看,太阳的径向偏离加上其旋转运动,就形成了玫瑰形的轨道图案。”
根据恒星在运动中形成的恒星流,相对于银道面的上下跳跃以及向银心方向的倾向,我们首先的判断是:恒星运动不会越出本旋臂的范围,而是有规律的在旋臂中上下前后旋转前行。
本人在《格物》杂志2011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论文“H恒星团系”。我把太阳所在的恒星团称为“H恒星团系”,是猎户旋臂中占据一段旋臂的恒星团。本文作了详细的推导和计算,有关太阳的运行轨道的数据如下:
太阳系绕H恒星团中心运行轨道总长度为:15243光年;平均半径为:2400光年;相对于H团道面的总高度为:3000光年;绕H恒星团中心运行速度为:400km/s;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运行的视向速度为:220km/s。我们的太阳系在恒星团中处于接近边缘的位置。
关于恒星运动的轨迹,还有最新观测的结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网有一篇文章“银河系盆恒星的径向迁移理论得到新验证”(编辑:星系宇宙学研究中心俞锦程供稿:http://www.shao.ac.cn/xwzx/kydt/201206/t20120606_3593002.html)。文章声称,“处在共转共振点附近的恒星会得到或失去足够多的角动量使其引导中心半径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化幅度至多可达2 kpc,却并不引起恒星偏心运动振幅的增加。也就是说我们的太阳可能形成与离开目前位置2kpc远的地方。”2kpc为6520光年,约为银河旋臂的宽度。我想可以理解为从银河旋臂的里侧迁移到外侧。与本人上述太阳绕H恒星团中心运动的直径4854光年偏大,相差达1720光年(26%)。但也足够说明恒星运动幅度之大,偏差26%在天文观测中应该是常有的事。这一观测结果如果成立,即可以作为证实太阳绕恒星团中心运转的新证据。期待着天文学家借助现代尖端的太空探测技术,探测确认H恒星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