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海沟是地表小板块构造的分界线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11-03 10:48:45
摘要:
我认为海沟是地表小板块构造的分界线,其理由如下:
1、据科学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带具有重合性,且都分布在地表板块间构造带上。
科学家认识到所有的海沟都与地震有关,地球上主要的海沟都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地区,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也都位于海沟附近,即地球上凡是发生过地震或火山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板块构造地貌,这也说明海沟是地表板块的分界线,只有板块分界线才会产生板块构造地貌。
2、海沟地貌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在陆域和海洋中都有分布,并分别构成地球上陆域与海洋中的地震或火山带,其地形特征和地质活动也具有高度一致性。例如:海沟两侧普遍具阶梯状的地貌,海沟是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接触过渡带。在陆域上也存在阶梯状的地貌,我国的地形就呈明显的阶梯状且这些地方也是我国地震多发的地震带区,是地势较高地形区域与地势较低地形区域的接触过渡带,我国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就与所处的阶梯地形众多有关。海洋海沟因其周围产生的地质剥蚀物较少和填充较少原始地貌(海沟常呈弧形或直线形展布,长500~4500公里,宽40~120公里,水深多为6~11公里)得以保存,陆域上的海沟因其周围产生的地质剥蚀物较多和填充较多原始地貌大多被掩盖住了不被人们所发现,比如成都平原就是个海沟地形区,在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就是它的海沟区,成都平原就是由其周围及较高阶梯地形区(青藏高原)的地质剥蚀物掩盖而成的,只不过时间经历了上万年,,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倾斜平原地形;河西走廊也是一个海沟地形区,由于其周围及较高阶梯地形区(青藏高原)的地质剥蚀物大多被搬运到了黄土高原大湖盆区(我在《智慧火花》栏目上发表的《黄土高原成因新论》中作了详述),它的原始地貌部分得以保存(沟深、谷宽、弧形长度),塔里木盆地中的凹陷区也是个海沟地形区,凹陷区中地质剥蚀物层深厚;太行山东麓以及燕山山脉向河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山脉向东北平原的延伸带都是海沟地形被地质剥蚀物掩盖而成的,所以在这些区域内地震频繁、火山岩地质体也分布众多,这些地方的地震和火山岩地质分布也同海洋中的海沟地形产生的一样,比如在海洋中的海沟及其伴生的火山弧,位于板块俯冲边界,有强烈的地震活动。震源通常自洋侧向陆侧加深,构成自海沟附近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震源带,称为贝尼奥夫带,海沟本身主要为浅源地震带。大量的浅源地震发生于海沟陆侧坡一带。其震源机制多数显示为逆断层型,中、深源地震则主要分布在火山弧及弧后地区。在陆域上,地震多发生在陆域海沟相对地势较高的地形中,表现为山区中地震较多而平原及丘陵区地震较少或没有,火山岩也分布在这些区域附近的山区地形中,在平原及丘陵区则没有。
地球上的海沟地形及其在地表的不同表象(陆域上深埋、海洋中裸露),我认为是地球上的水体转移运动造成地球作冷暖期年轮演化所致,当地球暖化到一定值后,地球上大量水体转移至空中形成包裹地球的浓厚云层阻断太阳辐射热能对地表的影响,使地球进入冷化期(冰川期),天空水体以冰化形态逐步向地表高处(陆域)转移,构成地表重力板块,地表低处(海洋)因水体向天空转移和次于陆域被冰川化而成为地表轻板块,地表区域因承载转移水体(冰化转移到地表或蒸发转移到天空)重量的不同构成地表大小不等的轻、重板块区域,它们因板块升降运动就形成了以海沟线为分界线的地表小板块构造现象。海沟是重力板块抬升轻板块而成的地貌现象,它不是目前科学界认为的板块俯冲而成的,这从海沟地形现象可以分析出,比如:大多数海沟有不对称的V字形横剖面。其洋侧坡(也称外壁)较缓,陆侧坡(也称内壁)较陡;沟坡的上部较缓,下部较陡,平均坡度为5°~7°。现在地球上地表从陆域向海洋延伸的地貌基本上是平缓进行的(受陆域上产生的地质剥蚀物堆积的影响),在地球冰川期,由于海洋地表始终处于被抬升过程中,在被抬升板块处(即现在的陆侧坡)就会形成较陡的地形,并且在被抬升板块周围多数会形成弧形海沟线,而现在的洋侧坡则是上一轮地球生命周期中的陆域向海洋的延伸带,所以地形显平缓。
地球上的地震及火山都在海沟附近相对地势较高的地形区域内发生的现象与地球特殊构造体有关,地球是个双核(内、外地核)双壳(内、外地壳)星体,地球的内地核应为液态金属流体,而非目前科学界认为的固态体,因为物质构成遵循高密度重物质在内、低密度轻物质在外的原理,物质的最高密度状为液态,这已被科学家在电子对撞机中的实验所证明,在自然界中也看得到这个现象,比如水分子物质体,它密度最大时是液态。在地球冰川期,因地表被冰川体完全包裹住,地表板块间的升降运动只能在地球的包裹内地核的内地壳上进行,包裹内地核的应为玄武岩体,玄武岩不具板块性且易碎,因此在外地壳地表板块的升降作用下发生碎裂,使内地核金属流体溢出进入外地壳中,构成地球的外地核体,在冰川期,外地核因冰川体的束缚不能溢出地表,因此地表板块运动是在内地核上进行的,所以地表地势起伏很大,会使陆域高地变海洋低地、使海洋低地变陆域高地,这也是现在地球上发现的海生化石多在陆域高处,而陆生化石多在陆域低处以及人类发现的海相沉积多于陆相沉积的原因所在。在地球暖化期(因包裹地球的天空水体大量向地表冰化转移到一定值不能阻断太阳辐射热能对地表的影响后开启),由于地表冰川水体融化向低洼处转移,使地表在冰川期构成的板块平缓遭到破坏,地表低洼处成为了重力板块,加之冰川包裹体束缚的解除,地表板块在外地核上作升降运动,使外地核金属流体溢出地表形成火山活动现象,未能溢出地表的就造成地震活动现象,所以我认为地震和火山活动都是地热能源体(外地核)在地壳板块受力不均压力作用下对地壳产生的反冲力运动形成的自然现象,该反冲力被地壳大板块束缚住,只能在地壳板块构造地带得以释放,释放出地面的成为火山活动现象,未释放出地面的成为地震活动现象,因此地震多半呈点源性且有深、浅震源不同的表现,所以地球上的火山带与地震带会出现重合现象,火山活动必定伴随有地震现象,但地震不一定发生火山活动现象,却常有地热气体溢出现象发生。地球暖化期,板块间的升降运动压迫外地核溢出地表,既致使地表起伏不大,又造成地表新的地质构造体(玄武岩本应在地壳内层)现象,查地球资料可知,地球上的玄武岩体按年龄大小排列呈现从陆域向海洋依次递减的现象,这是由于地表冰川水体依次从高地陆域向低洼地海洋处转移形成的现象。在地球暖化期,地球上冰川水体以液化方式向海洋转移过程中还造就了地表大板块构造现象,即海洋中的大洋中脊线现象,海洋中脊线是地表大板块构造的分界线,受地球冷暖期年轮演化作用的影响,它会成为地球上的高大山脉区,构成地球上的又一个地震或火山活动带。
综上所述,在地球的冷化期(冰川期),地球上的水体转移运动造就地表小板块构造分界线——海沟现象,在地球的暖化期,地球上的水体转移运动造就地表大板块构造分界线——大洋中脊线现象,它们也是地表板块间的构造带,所以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只能在这些区域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