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 :防止城市内涝的有效办法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12-21 15:29:24
摘要:
年中国许多城市又遭受了内涝之苦,似乎内涝无法可治,我认为解决城市内涝难题必须采用全新的思路和办法才能见效,首先应认识到内涝是降水在低洼地势中汇聚形成的现象,现在人们居住区大多建设在毗邻江河湖海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地表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旦地面出现强降雨情况就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内涝灾害现象,有些专家认为城市内涝是由于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滞后造成的,我认为仅仅局限在城市排水管网上作文章是解决不了城市内涝难题的,因为地球暖化导致全球的极端气象盛行,极端气象的特点是短时(骤然发生)性、暴雨(雨量大)性,在此种降雨面前再大的排水管网都是效果有限的,是不能彻底根治城市内涝难题的,今年和明年是强太阳风暴年份,是地球上的高温少雨年,高温少雨年的特征是降水天数较少、降水量大而集中,在地面会引发较大的旱涝相间的灾害事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也可称为灾难年份,在今明两年内我国会发生较多和较大的内涝和旱涝相间灾害事件。关于解决城市内涝难题我在以前就发表过建议帖子,现将其粘贴如下,供大家参考。
建设排蓄并举的可渗透性地下水柜网络工程根治城市内涝难题
面对极端天气造成的城市内涝难题,大家都在想办法克服之,据报道,广州城市准备采用建设深隧集雨工程来解决它的内涝难题,我认为该办法虽然可行,但造价高、工期长、扰民大,不是一个最佳方案。我认为采用建设八卦阵型近地面集雨蓄水网络工程会是一个最经济务实快捷的解决城市内涝难题的好办法。
八卦阵型近地面集雨蓄水网络工程就是根据城市现有的建设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对城市排水工程进行补充建设,不影响城市原貌,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辅助工程建设。具体而言,比如北京城市和许多城市一样都是按照环路布局建设的,该工程就是按照环路布局作设计建设,即在城市交通线的绿化带或人行道沿边角线建设排水导流明沟,在明沟沿线进行间距不等(一般以每公里左右设置一个水柜的原则)的地下水柜建设,水柜就建设在绿化带或人行道内,以能蓄水60-100立方米为限,水柜为可渗透性设计且不影响水柜上面的绿化带或人行道功能;在各居住小区内的绿化带内也进行同样的设计建设,并将该排水沟与交通线排水沟相连,将小区楼顶降雨尽量导入小区内的地下水柜中,各个水柜会水满自溢并通过排水沟流向其他水柜,其他多于的雨水就通过城市的排水管网流走。通过近地面的星罗棋布的可渗透性地下水柜网络工程建设布局,既可在涝时蓄水,减轻地面积水的压力,又可在旱时就近取用浇灌绿化带的植被或作洗车水用,在平时可向地下渗透涵养地下水源以消除城市地面塌陷隐患,获一举几得之功效。该工程既少扰民(工程建设在公共用地内不涉及与民争地争房的矛盾)、工期短、花费小、好操作,成型后还具综合效益,值得一试,该工程很像一个八卦阵型,因此我又将它称作八卦阵型近地面集雨蓄水网络工程,它的好处是通过地面纵横交错的排水导流明沟和地下密如蛛网的水柜可以将降雨吸收消化于当地,不会造成雨水在地势低洼处积水现象,将大暴雨之龙降服住。它能根治一个城市的内涝问题,一个区域的旱涝问题还应通过自然水系法工程建设来解决,旱涝问题的根本成因在于地空之间、陆海之间因地面水体流失造成的温差效应加大所致,用自然水系法就可缩小这种温差效应,减少极端天气的发生。自然水系法,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建设天然集雨工程,借助地形地貌形成集雨截水之功,产生截丰济乏之效,以调节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矛盾,从而缓减水旱灾情的发生、发展。其具体方案为:在山区开挖沟塘和修筑围堰;在平原修建可渗透性地下水柜。也就是建设天然雨水集水工程,我称之为自然水系工程,也可叫它为水资源战略储备工程。开挖沟塘就是在山谷自然成沟的沿线根据地形间距不等地开挖沟塘,沟塘以能蓄水10—20立方米规格为限;修筑围堰就是在地形的山凹处筑堤建塘,蓄水量大小不等依地形而定。修建水柜就是在平原的自然排水沟沿线挖建地下水柜,以能蓄水60立方米左右规格为限(下挖尺度以不影响其上面种庄稼为限,建好后覆土)。开挖沟塘、修筑围堰和修建水柜的设计理念是因地制宜、顺沟而建、水满自溢、星罗棋布、含养水分、产权固化。如将二者结合起来北京及其他城市的内涝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且会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将水资源白白排走是一种浪费和犯罪,将水资源变害为利才应是人类的明智之举。
城市小区的集雨工程建设费用可通过小区居民集资解决,交通线集雨工程可通过政府财政和社会企业或个人冠名捐助解决。该工程花费较少,工程可先从城市低洼处的积水点及其附近之处进行,既可以解决群众当下只需,同时还可缓解资金紧张状况。如果我们应对极端气象的措施不力、方法不当,很可能使我们社会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财富被自然灾害耗费殆尽!